84消毒液为何叫84(84消毒液为啥叫84?而不叫“74”或者“94”?关于84的那些事儿)
疫情当前
关于84消毒液的那些事儿
最近,无论是酒精还是84消毒液被大家抢断货。原因无他,就是新冠肺炎。
消毒手段多的是,却各有各的缺点。高温蒸煮?可用范围有限。滴露?无法灭活冠状病毒。紫外线照射?家里还得买个紫外线灯。75%的酒精?易燃,搞不好要爆炸。这个时候,84消毒液脱颖而出!超级大碗又便宜,用水稀释就能用,使用简单,效果可靠。甭管是甲肝、SARS还是新冠肺炎,简直像是上天赐予我们对抗疾病的武器。
那84消毒液为什么起了个这么奇怪的名字呢,为什么不叫“94”?有人说,“84”是“巴氏”的谐音,是以法国著名化学家巴斯德命名的,但实际上,这种说法并不正确。
化学知识科普:巴氏消毒法又称巴氏灭菌法,是采用较低温度(一般在零上60~82℃),在规定的时间内,对食品进行加热处理,以达到杀死微生物营养体的目的。它是一种既能达到消毒目的又能保持食品中营养物质不变的消毒法,因其由法国化学家巴斯德发明而得名。
所以,巴氏消毒法和84消毒液其实并没有关系。而“84消毒液”之所以叫做“84”是因为它是在1984年被中国人发明的……
1984年,北京第一传染病医院研究出了一种消毒液,这种消毒液能够快速杀灭各类肝炎病毒,最初被命名为“84肝炎洗消液”。后来,改名为“84消毒液”。
当然,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。全世界的学者,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,才研制出这种黄绿色的液体。
接下来让我们看看84消毒液的前世今生。
1798年,拿破仑远征埃及。除了将军、士兵、军需辎重,他还带了一批科学家。其中就有一位名叫克劳德·贝托莱(Claude Louis Berthollet)的科学家。
克劳德·贝托莱
能被拿破仑这样器重的人,当然不是等闲之辈。贝托莱1748年生于法国,后来在都灵大学拿到医学学位。十八世纪的大学生比现在的博士生都稀罕,他却并没有安于现状。为了接受更多的教育,贝托莱孤身前往巴黎。一没有钱、二没有导师的推荐信,像个不怕死的叫花子一样,闯入了西奥多·特隆钦(Théodore Tronchin)的研究所。
西奥多·特隆钦
那特隆钦是当时世界上最有名气的医生,他没有嫌弃莽撞的贝托莱,反而尽力教导,为他找到一个体面的职位。有了稳定的收入,贝托莱便开始专心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---氯气。
氯气
氯气是黄绿色的,味道也十分让人恶心,却有一个独特的能力:漂白衣物。在近代工业诞生以前,要想为衣服染色,首先要进行漂白,把布匹放在太阳下暴晒。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很强的氧化性,可以将布匹固有的颜色去除。不过,紫外线是强是弱,无法控制。依靠暴晒的方法漂白,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。生产周期长,衣服的成本自然随之升高。
正因为如此,氯气一经发现就引起重视。用它溶于水生成次氯酸漂白衣物,只需要几个小时。但这样的结果贝托莱还是不满意,他把氯气放到各种各样的环境里,尝试更好的配方,终于发现:将氯气加入到烧碱溶液里,生成一种黄绿色的液体,漂白能力更强。
这种液体,就是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,次氯酸钠。
拿破仑没能成功征服欧洲,巴黎却越来越像是欧洲的中心。数以百万计的人生活在那里,每天产生的垃圾:尿液、大便、食物残渣等也停留在那里。有学者嘲笑道,只要一次下水道堵塞,巴黎便会变成恶臭的游泳池。
臭味还出现在那些非常高雅的行业里。交响乐离不开大提琴、小提琴,而它们的琴弦,都来自于羊肠。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:羊肠在晒制的过程中腐烂怎么办?
手术用的羊肠线
腐烂恶臭导致生产效率的低下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法国国家工业研究会发出悬赏:谁能避免羊肠腐烂,就奖励1500法郎。安托万·拉巴拉克 Antoine Germain Labarraque 最终赢得奖金。
安托万·拉巴拉克
拉巴拉克1777年生于法国,最初学药理,后来一头扎进学术界。他对羊肠进行了大量的实验,最后发现次氯酸钠可以有效遏制羊肠的腐败。1824年,法国皇帝路易十八去世了。他生前患有严重的坏疽,就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身体组织坏死。所以死后尸体必然会很快腐败。
路易十八
皇帝的去世毕竟是件大事,不能像草民一样匆匆埋掉算了。为了妥善处理路易十八的尸体,大臣们找到了拉巴拉克。拉巴拉克坚持羊肠的腐烂、尸体的腐烂乃至坏疽都是同样的微小物质(即我们今天说的细菌)引起的,所以次氯酸钠都会有效。于是,他命人找来一个床单,裹住尸体往上喷涂次氯酸钠。结果他是对的,次氯酸钠的确有效阻止尸体腐败,恶臭自然随之消失。
在拉巴拉克以后,学者们想到了次氯酸钠的各种妙用,处理生活垃圾、减少解剖教室里的气味,甚至用它对付霍乱等可怕的传染病。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后期,科学家们发现水、土壤和空气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,而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小家伙,恰恰是很多疾病的根本来源,被感染的人怎么办?只能等死。亨利·达金(Henry Drysdale Dakin)见惯了这样的等待。
亨利·达金
达金,1880年生于英国,后前往美国求学,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进入战区。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战壕战为核心,士兵们躲在挖好的战壕里,互相射击。看起来似乎是一种安全的打法,但当时的战壕比之于一百年前的巴黎好不到哪去。如果一枪毙命倒也罢了,如果没有,细菌势必进入皮肤,感染伤口,直至坏死。达金试图减少这些战士的伤痛,为了找到答案,他与朋友合作,首先建立了一个描述感染的体系84消毒液为何叫84,用尺子、图画、甚至往伤口里灌水的方法,详细判断伤口的大小和深浅;还对两百多种物质进行测试,最后发现次氯酸钠是最合适的杀菌剂。可是,传统上使用的次氯酸钠浓度太高,直接往伤口上喷,细菌会死,患者也多半受不了……
于是,他又开始了对次氯酸钠的稀释,用各种各样的溶液进行尝试,结果显示,4%的次氯酸钠溶液既能有效杀菌、又不至于伤害患者。这种配方被称为达金溶液(Dakin’s solution)。在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,达金溶液已经被普及地用在伤口的消毒及清洗上面,拯救了许多伤病人员。一直到今天都在广泛使用。
次氯酸钠始于乱世之前,但在乱世之中成就名气。到了和平与发展的年代更是得到了广大医生和学者的研究,在了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,次氯酸钠溶液得到了更近一步的发展,现在84的味道已经成了医院的“代言味道”。那么中国的84到底是如何来的,这就要从84消毒液之父---金耀光说起了。
金耀光
金耀光1930年生于山东蓬莱。在叔父被日本侵略军杀害、父亲被日本侵略军吊打的抗战年代,他带着国恨家仇,年仅14岁就参加了八路军,在部队里从事战地救护工作,枪林弹雨中经历了九死一生。
因读书不多,金耀光在战争间隙的艰苦环境中抓紧时间学习医疗知识,使自己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军医。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祖国第一批航空医生。后脱下军装转业到北京传染病二院、一院工作,在医院工作期间,他发现患儿总是二次高烧、连续死亡,经过进一步的细菌培养化验证实: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交叉感染所致。
那时,国内医院对消毒工作普遍不够重视,消毒行业还是一片空白。通过这次血的教训,金耀光意识到了消毒工作的重要性,他开始关注起了消毒领域的动向。从那开始,金耀光就有点“不务正业”,开始鼓捣起消毒液来。在导师的指导下不久,含氯消毒液研制成功,在北京第一传染病医院开始试用。但此时的消毒剂还有着很大的缺陷,在灭活肝炎病毒方面效果既不理想又无实验依据。于是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,1982年,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式立项84消毒液为何叫84,在第一传染病医院成立“肝炎消毒剂”研究课题组,由金耀光主持研制工作。不到两年时间,金耀光牵头的团队便开发研制成功了灭活肝炎病毒的消毒液,因是1984年研制成功,故北京第一传染病医院药剂科的刘志德主任提议命名为“84”消毒液。
“84”消毒液推向市场的第二年,上海爆发了“甲肝”并有向全国流行的趋势,“84”消毒液立即派上了用场,在灭活甲肝病毒中大显身手。2003年爆发的“SARS”以及后来的传染病大流行的时期,“84”消毒液一次又一次显示了巨大威力,从此名扬天下。这一次的新冠肺炎84消毒液再一次大显身手。
古有贝托莱发现氯气,今有金耀光发明了84。在科研的道路上不乏锲而不舍和超强求知欲的科学家,他们为了人类的存活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作为立志想成为新一代的科学家的你们,是否也有如此坚毅的品质和求知欲呢?
对于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,在研究领域中纵横捭阖的学生来说,去海外学习国际化的思路和理念,去开拓视野非常重要。
夏校就是一个好机会,和很多热爱研究的孩子们聚集在一起, 参与到实践项目中,学习国外最新技术。还能由行业内顶尖的专家、教育者亲自指导,让孩子逐渐成长为医学界冉冉升起的新星!